心如莲花 清雅芬芳 ——记奉献凉山山区教育事业30余年的退休教师 池莲芳
2021-09-10 12:57 来源: 掌上凉山
举报

一份好的教育可以唤醒一个灵魂,一位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记住一辈子。正如凉山州盐源县卫城小学的退休教师米正英,尽管与老师池莲芳分别长达53载,但在她的内心深处,老师依然是她最熟悉、最挂念的那个人。她说,是老师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,是老师在她精神世界的土壤里,播下了仁爱、智慧、勤劳、奉献的种子。

与老师池莲芳朝夕相处的四年时光,成为了米正英心底珍藏的记忆。从一名山村民办教师,到一名公办教师,再到一名国家高级教师,老师不再身边的日子里,她将自己活成了老师的样子——扎根凉山山区教育事业,把对党的信仰和忠诚融入到骨子里,把承担的职责履行到最优秀!

一个学生 为爱寻找  

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感人至深

60年代初,一个生长在大凉山深处的彝族小姑娘,想要上学,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。然而,这一不可能实现的梦想,却在当年9岁的米正英身上实现了。而这都要得益于在盐源县平川镇水关乡庙子山小学建立之初,老师池莲芳不辞辛劳,翻山越岭,挨家挨户对有学龄孩子的家庭进行家访,反复宣传动员,想方设法说服家长将孩子送去学校上学。

“现在是新中国,讲求男女平等,女孩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,女孩子学到知识后也能变的有出息……”米正英至今都还依稀记得老师对阿爸阿妈说的这番话。她说自己非常幸运,不仅赶上了好时候,还遇到了好老师,否则,她会像那个年代山里许多女孩一样,十三、四岁就早早嫁人,一辈子在山里过着贫穷无望的日子,是老师池莲芳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。

分别53年来,米正英从未停止过打听老师的消息,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不仅未被岁月稀释,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更加浓烈。也许,想念一个人太久了,真的会重逢!2016年底,米正英的一名学生,现盐源县平川镇小学副校长罗震,终于为老师打听到了池莲芳的下落。2016年11月23日,米正英在罗震和女儿的陪同下,踏上了盼望已久的寻师之旅。从盐源县到西昌,再到成都,辗转近十个小时,当米正英出现在池莲芳面前时:辨认、凝视、相拥、相泣……。

“老师,我终于找到您了,您还记得我吗?”

“怎能不记得哦!米正英,你的名字还是我帮你取的,你是我教的第一批学生,你们那个班每个娃娃我都记得……没想到50多年没见了,你还没有忘记我,太感动了!”

“没有忘!大家都记得您,当年您建起来的庙子山小学现在还在,您是我们最尊敬的老师,怎么也忘不掉哦!”

……

 

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,曾经风华正茂、青春激扬的老师已是将近耄耋之年的老人,当年稚气、懵懂的学生也已年近古稀。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像孩子一样说着、笑着,紧紧拥抱着,任由开心、激动的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,在场的后生晚辈们,无不为之动容。

“能帮助老师找到自己的恩师,了却老师的多年心愿,感觉是特别有意义的事,这样浓厚的师生情谊,只可能产生在品德高尚的师生之间,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骄傲。”已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的罗震,从小就在老师和父辈那里听着池莲芳的故事长大,他说,两位老人既是前辈,又是老师,更是自己修身立德的好榜样。

一个老师  一所学校  

托起了山里孩子心中的希望和梦想
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,在凉山彝族聚居区,进行了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,长期剥削和压迫彝区百姓的奴隶制度被彻底废除,笼罩在彝区的黑暗终被驱散,社会主义的春风吹遍了凉山大地 。广大彝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,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。

1960年7月,刚从原四川省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的池莲芳,被分配到了盐源县平川镇小学,随即受命到距离平川镇40多公里外的水关乡庙子山社筹建庙子山小学,负责庙子山社一带及周边40多户家庭学龄孩子的教学任务。

在那个特殊年代,一个老师要独自建成一所学校,这对当时只有18岁的池莲芳来说,绝非一件容易的事。然而,凭借着一份对党的忠诚和信仰,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,以及迫切想要改变山区教育现状的真诚和执着,她硬是将这份重担稳稳地扛在了肩上。

没有教室,她先是向公社书记和社长,反复讲解办学的好处,和国家发展教育的政策和决心,请他们帮忙动员组织力量,用石头和茅草搭起了一间临时教室;没有黑板,她就用一块稍大一点的木板,涂上墨汁,用两根树枝靠墙支着就成了黑板;没有课桌,她和村民们一起上山砍树做成简易的桌子,凳子则搬来石头代替。

简单的教学设施配好后,招生却成了最大的问题。池莲芳只得只身一人翻山越岭,挨家挨户向彝族老乡宣传知识的重要性,宣传男女平等,动员家长将送孩子到学校读书。遇上天晚了,她就在老乡家里围着火塘坐上一夜,第二天接着走访动员。

那时粮食实施的是计划供应,每人每顿的口粮就是两个半大的洋芋,家访时,如果在学生家里吃了洋芋,学生家长尊敬老师,怎么也不肯收她给的粮票,但每次她都会偷偷将粮票留下才离开。遇上交不上学费的孩子,她就用自己的工资贴上。

功夫不负苦心人。经过两个月的努力,第一学期开学时,有30多名学生到校上课,其中竟有8个女生,这对池莲芳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。她将教学内容安排的丰富多彩,除了语文、数学、珠算外,音乐、体育、美术一样都不少。每月28元的工资,她只用很少一部分来买一些生活用品和教学用具,其余大部分都用来给孩子们买书、本子和笔,为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垫付学费,或是用来为生病的村民买药看病。

“池老师是我见过最好的老师!对工作很认真负责,对学生又好,当时我们这儿的老老少少都很尊敬她,大家都给她当成亲人一样对待,一直都记得她……”67岁的罗巫各是池莲芳的学生,同样也成为了一名已从事山村教育工作达30年的一级教师。

“池老师除了教我们书本上的知识之外,更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领,让我受益终生。”尤其让米正英难以忘怀的是,由于山区生活卫生条件极差,班上女生的头上都长有虱子,老师专门到镇上买来篦子,定期为每个女生篦洗,冬天,老师会烧上一锅热水为孩子们洗头,洗脸,帮助孩子们形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。“老师在讲台上时很严厉,但在为我们做这些事的时候很温和轻柔,没有一丝的嫌弃,无论生活再艰苦,都没有一句怨言,感觉像我们的亲姐姐一样,现在想起特别感动。”

在庙子山小学的四年时间,本该是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,但却被池莲芳过的有滋有味。课余时间,池莲芳会带领孩子们上山摘野菜,在学校周围的山坡开辟菜园,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种3棵南瓜,并负责浇水施肥,这不仅保证了孩子们在学校不饿肚子外,还培养了孩子们自力更生,勤劳创造的优秀品质 。米正英说,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,身边再难遇到像池莲芳这样的好老师,像这样的老师,她值得在心里珍藏一辈子。

有老师的山村不会荒芜,有学校的地方,总是充满希望。50多年前,池莲芳和她创建的庙子山小学,犹如一股清泉流入,让这片长期干涸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是她将教育的火种播撒在了这片土地。曾经只想着填饱肚子的孩子们,有了对知识的渴求和美好生活地向往。是她托起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和走出大山的梦想。

一种信念 一份忠诚

对山区教育的赤诚之心在这里代代传承

“没有共产党我就不可能走上教书育人这条路,是党培养了我,共产党就是我的再生父母,我必须回报党,回报社会,将我所学知识全部教给山区的孩子们,让孩子们也有走出大山的机会。”幼年时期就失去父母的池莲芳,曾尝尽生活的悲苦和艰辛,但却造就了她坚韧不拔、仁爱宽厚,感恩奉献的优秀品质。

1964年8月,池莲芳被调到了距离冕宁县城80多公里的冕宁县里庄小学,这一呆就是19年。1983年,调到冕宁县教师进修校,直至退休。她将自己30多年最美好的的青春岁月尽数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。

1960年8月,刚参加工作一年,就被评为盐源县先进教育工作者;1973年被授予凉山州地区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荣誉;1975年被评为冕宁县先进教师,并担任里庄小学副校长;1978年,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妇女工作者;1977年和1979年被评为冕宁县先进个人。在30余年的山区教育生涯里,池莲芳将自己的所承担的职责履行到了最优秀。

从庙子上小学毕业的第一批学生中,有7人走出大山,参加了工作,其中就有4人均成为了为凉山教育事业奉献30年的山区教师。米正英说,在走上教师岗位后的30年教学工作中,与老师池莲芳相处4年的点点滴滴被她在心里无数次地翻阅,老师坚韧、仁爱,无私的高尚品德,无时无刻不在鞭策和指引着她,让她不敢有一丝的偏离和懈怠。同样,罗震的身上也继承到了老师米正英感恩仁厚,担当奉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,所以才有了三代教育人的相聚。

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,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,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。像池莲芳这样为凉山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教育者还有很多,虽然他们已经退出了教育的舞台,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,已深深渗入这片土地,影响着大凉山一代又一代的山区教育人。

心如莲花,人生就能一路芬芳。澄澈、纯净、坚毅、慈悲,人如其名,池莲芳,一位能让学生记住一辈子的好老师。

文/张丽君

图/由受访者提供
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
推荐阅读